双减政策主要是针对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一减是减少校内作业,二减是减少校外补课。
校外培训双减是什么意思?
双减政策主要是针对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一减是减少校内作业,二减是减少校外补课。1、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
2、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
3、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
4、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5、线上培训每课时不超过30分钟,课程间隔不少于10分钟,结束时间不晚于21点。
6、对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重新审核登记,逐步大大压减,解决过多过滥问题。
7、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
8、不再审批新的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机构和面向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
9、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
10、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
11、线上培训机构不得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
12、严格控制资本过度涌入培训机构,培训机构融资及收费应主要用于培训业务经营。
13、将“双减”工作成效纳入县域和学校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把学生参加课后服务、校外培训及培训费用支出减少等情况作为重要评价内容。
14、课后服务不能满足部分学生发展兴趣特长等特殊需要的,可适当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由教育部门负责组织遴选,供学校选择使用,并建立评估退出机制。
15、坚持校外培训公益属性,充分考虑其涉及重大民生的特点,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纳入政府指导价管理。
双减政策对培训机构的影响
双减政策对培训机构的影响如下:
一、校内开设课后服务,校外培训时间减少,校外抢时间竞争更加激烈。
行课后服务“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学校要结合办学特色和学生需求整体设计课后服务方案,推进课后服务课程化。
二、学校内有课后服务经费,校外培训机构可以布局校内市场。
1、方案提出要加强课后服务保障。各地要采取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确保课后服务经费筹措落实到位。课后服务经费主要用于提供课后服务的教师和所聘校外人员的补助,不得挪作他用或提取管理费等;代收费用于引入的第三方机构开展课后服务开支。
2、校外培训机构不能代替学校去承担学校该做的事,在学科类教学方面不要替代学校的教育功能,从而影响了学校学科主体教育的公平。校外培训机构要做学校教育的“绿色补充”。
三、学科类培训机构要放弃幻想,早做素质教育转型打算。
1、针对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机构管理。坚决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切实解决过多过滥问题。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应按照设置标准重新审核登记,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
2、学科类培训机构要放弃学科类培训长久发展的幻想,提前以素质导向,转型发展。这更加符合政策要求,鼓励现有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转向素质教育领域,面向中小学生开展艺术、文化、劳动和体育等课后培训活动,以补充全日制中小学校的短板和不足。